襄陽府志卷之六
山川
叙曰州縣之設有時變遷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故楊州可移而會稽具區之楊州不可移也益州可變而劍閣錦江之益州則如故也三國嘗分荆州矣洞庭七澤豈因分而分劉石嘗割薊州矣易水燕山不因割而割此禹貢分州不以山川為定而唐僧一行論星野亦不主於州國有以也襄陽自秦漢以來沿沿革不常名號互易至其江漢之紀南國太岳之敵五山逝者如斯而未□往也應地無疆而不可轉也職方有紀山海有□□□不變以觀至變志山川
襄陽府
襄陽縣
附峴山
在縣南七里髙五百步東臨漢水有漢武□□□羊祜碑及祠按祜鎮襄陽常與從事鄒湛登此山垂泣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中來賢哲登此遠望者多矣皆湮沒無聞湛對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當與此山俱傳及祜沒襄大感其德立祠刻碑其上過者見之莫不流涕杜預名其碑為堕涙碑云
虎頭山
在縣西南三里元阿木嘗□馬此山指漢東白河口曰若築壘於此襄陽□道可絕矣後遂築鹿門新城等堡
龜山
在縣西南五里坐建眞武廟有䃰䃰石襄人率以三月三日□䃰其上謂免災患山麓有先主亭
楚山
在縣西南八里□秦與齊韓魏攻楚登此山以望楚故又名□楚山南有楚岩二大字河陽趙清老刻或云又名馬鞍山
鳳凰山 在縣東南五里梁武帝立寺其上今廢
萬山
在縣西北十里下有解珮渚事見阿頭山下襄沔記以峴山萬山紫盖山為三□
紫盖山 在縣西北五里宋改名中峴山
襄山 在縣西五里以水駕山而下故名
谷隠山 在縣東南十三里
大成山 在縣西七里
阿頭山 在縣西九里下有曲隈相傳昔鄭交甫遇仙女解珮處
募旗山 在縣西十里相傳昔有兵卒於此募旗故名或云其形似旗其山起伏有九里遠又名九里山
卧龍山 在縣南十里下有習家池上有望海亭
匾山 在縣南十里
隆中山 在縣西三十里有隆中書院遺址即孔明讀書處有十景曰三顧堂六角井古栢亭躬畊田梁甫岩抱膝石老龍洞小虹□半月谿野雲庵
白馬山 在縣南十里下有白馬泉習鑿齒居焉因名習家池後山簡日飲其上更名髙陽池南雍州記每年三月三日刺史楔飲于此
桃花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傳山有桃樹故名
陳庄山 在縣北三十里
團山 縣西南三十里
玉山 縣東南三十里
鹿門山 縣東南三十里光武夢蘇嶺山神命習郁立神祠于此刻二石鹿夾道口故名漢龎德公唐龎藴孟浩然皮日休俱隱于此
蘇嶺山 鹿門山北
霸王山 鹿門山南相傳楚項羽屯兵于此
楊橋山 縣東南五十里近橋故名春秋紀楚為楊橋之後
伏龍山 縣南二十里宋曾鞏知郡事嘗傳用于此有應
獨樂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孔明嘗于此作梁父吟
百丈山 在縣南三十里舊傳云有麝香獸劉表嘗遣人採藥遇坎穴得麝香數斗如石蓮馨香芳馥非人間所有元兵逼襄陽宋來興國以百□侵百丈山即此
土門山 在縣西四十里其形如門故名
鶴子山 在縣西五十里近鶴子川故名
方山 在縣西北一帶下有水曲之隈云漢女昔遊處張衡南都賦云遊女弄珠漢臯之曲漢臯即方山之異名以方城而名曰方山
謝公岩 縣西南五里昔謝希逸曾遊此
謝莊洞聖人洞 縣南二十十里唐時有一翁遊此形貌異常故名
黄龍洞風洞 俱在縣南三十里
仙女洞 縣西北三十里
白馬洞 在縣西南
蠻王洞 在縣南十里
碧雲洞 在縣西五里檀溪南
漢水 又名襄水在縣西北出大安軍三泉縣西嶓家山至漢陽軍漢陽縣大别山入江 白河
在縣東北源出南陽白水河故名至樊城東入漢江
唐河 在縣東二百里源出唐縣故與白河相對
滚河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棗陽縣西流入唐白河
泥河 在縣東北九十里南入唐白河
清河 在縣東北十里東流入唐白河
七里河 在縣北七里東流入白河
淳河 在縣東三十里西流入漢江
黄龍港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東流入漢江
竹篠港 在縣西北三十里西流入漢江
沙河港 在縣南四十五里南流入漢江
土山港 在縣南五十里東流入漢江
石牌港 在縣西北三十里西流入漢江
金水港 源發桃花嶺由檀溪至漢南五里入漢江
田塍港 在縣東南三十里入漢江
隆盛港 在縣東南四十里入漢江
魚浦潭 在縣南八里其潭深而聚魚
鴨湖 在縣西昭烈越檀溪經此
沉碑潭 在縣西北五里昔杜預南征紀功二碑一立峴山一沉萬山下潭中一名萬山潭
斬蛟渚 在縣北二里先有蛟蛟為患太守鄧遐拔劒入水斬之悉息
檀溪 在縣西四里漢昭烈所乘馬名的盧自樊西走至此溪中溺不能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可不努力乃踴躍三丈而過今涸
馬跑泉、甘泉 俱在峴山上
白馬泉 即習家池
韓公井 在縣東三里詳見名宦
孝義井 在城内以唐孝子尹怦得名
王燦井 一在萬山東一在習池上
葛井 在縣西二十里即諸葛宅
黑虎池 在縣東五里
濯筆池 在縣西虎頭山上昭烈嘗濯笔于此
白公湍 秦白起伐楚嘗渉此
五娘子洲 在縣東五里漢江中
虎尾洲 在縣南二十里
蔡洲 在漢水中漢蔡□居馬曹操嘗造其家
解珮渚 在阿頭山下有曲隈鄭交甫遇仙女解珮處宜城縣兩耳山
在縣東四十里以形似故名
赤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土石皆赤下有深潭相傳周吕望嘗釣於此名釣魚洞 五車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俗傳有龎居士舁金棄此山下
紫盖山 在縣西一里以形似盖故名
鳳山 在縣南四十四里
石梁山 在縣西三十里形似橋梁上有龎德公稱
女觀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牛心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
毓秀山 儒學後
覆船山 縣南西十里
團山 縣南七十里
馬頭山 縣東二十里
兩乳山 縣東三十□□□□古寺□□如□乳狀
香爐山 縣東四十里狀類香瀘相傳眞武遊處
卧牛山 縣東五十里□形名
鐵砧山 縣東八十里
菜公山 縣西二十五里上産仙韭故名
小尖山 □石梁山西形尖□俗號冲天鳳
蚌山 縣西三十五里地名故縣山形似蚌
鷄鳴山 縣東二十五里相傳眞武遊□值鷄鳴時故名
偏頭山 在鷄鳴山東相傳眞武至頂上山遂偏
天龍山 縣東四十里□有天龍坑
南泉山 縣東七十里山南有泉
鷂子山 牛心山南上有風洞
卧虎崖 縣北
上滳水崖 五車山下有伍子胥廟
下滳水崖 赤山下
夫子埡 縣南四十里相傳夫子曾遊此
赤湖岡 縣南五十里
古羊岡 縣西北四十里因古有石羊故名
走馬岡 縣東南六十里漢關羽練軍處
仙人洞 赤山半崖闊長許相傳有仙居此
分水嶺
縣南六十里水分宜城荆門二界
王家嶺 縣東里許
漢水 在縣東四里其源出隴西璠冢山由襄陽經縣東北□安陸
蠻河 即南漳縣蠻河經縣西南六十里入漢江
清水港 在縣東南十五里
鴇筒河 在縣東五里
潘家河 縣東七十里經石扳灘至陰港入漢江
磨珠湖 縣北二里相傳有龍磨珠於此
泰山湖 縣南一里官路南西有泰山廟今廢
石子湖 縣南四十里潭深遠
臭湖 故襄城東秦白起攻楚立堤壅水以灌鄢鄢壞人多溺死臭聞遠近
天鵝湖 縣西十五里地名侯堂營
糠皮湖 縣西北七里相傳白起以糠撅其湖面楚人避水多溺死
楊柳湖 縣東南里許
灌子灘 縣北二十里在卧虎崖史載宋將范文虎以兵船二十艘援襄陽與元將阿木劉整戰敗于此
連四洪灘 灌子灘下一灘四洪相連
赤灘 縣東南三十五里史載宋京湖都統張世傑帥師救襄陽與元人戰于赤灘敗之即此
交丫灘 破河腦因寶河水出漢江二水交流故名
倒上洪灘 有交丫灘七里
石羊灘 在□上洪灘八里
湍灘 湍灘腦史載元將阿术率萬户阿刺與宋將范文虎戰于湍灘改之即此
長渠 在縣西四十里荆及康狼楚之西山水出二山之問曰污水楚屈□伐羅及鄢亂次以濟是也絭白起攻楚壅是水為梁以灌鄢遠援楚都
龍潭港 縣西南里許
毛家港 縣北二十五里源出發陂經張家橋入漢
拖鎗港 縣東十里今□家營宋宋將范文虎與阿未□□績拖鎗經此故名
陰港 縣東三十里源出南泉至港入漢水
王城港 縣東五十里俗呼黄鱔港入漢水
朱家港 縣東三十里出上泉冲西入漢
練港 縣東南四十里源出□牛山至赤山入漢
羊祜 縣北三十里晉羊祜守襄陽郡因漢有河故名
康坡 縣南十里
樓子 縣東南二十五里清水港南
龍池 縣南十五里故襄城内韓愈宜城驛記曰白起堰是也今有龍池寺
月牙池 縣西二十里古羊岡即月池
洗馬池 縣東南六十里相傳關羽洗馬處前有關王廟
蓮花池 報恩寺東去縣一里
龍坑 縣北三十里天順間有龍出此
天龍坑 縣東四十里天龍山上闊丈許深莫測
天坑 縣西南二十五里在鷂子山深不可測宋元軍戰牛心山人多坑此
金沙泉 縣東二里其水造酒甘美世謂宜城春又名竹葉春久塞
珎珠泉 縣東七十里入漢
南泉 縣東力十里俱入漢江
䨇池泉 縣西南二十里
西壇溝縣西二里許
甘泉井 在縣中甘美不竭
千佛井 報恩寺北
八角璃琉井 縣南二里
杜康井 在縣治東杜康臺下
關王井 縣東六十里關王廟左
林公井 縣西門外縈盖山下縣令令林興鑿者
八角井 縣西三十里石梁山嵿
朱公井 舊在縣西倉邊其水常竭知縣朱崇學鑿於治東倉後朱味甘美人甚便之
余家井 在永豐巷深六丈
八角井 在石梁山黑龍大王廟前
扳倒井 在朱家港漢光武入蔡陽經此人馬俱渴故名
南漳縣鳳凰山 在縣西北五里
泰鴻山 在縣治五里
玉溪山 在縣治前其高峻
四望山 在縣南三十里東望襄陽西望房陵北望穀城南望荆門故名
清溪山 在縣南六十里郭璞嘗遊此賦詩云清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
舞旗山 在縣東三十里
老鴉山 在縣南七十里
羊角山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
荆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山三而險絕惟西南一角通人行相傳周□□得玉于□上有抱玉岩
雞頭山 在縣西一百□十里以北臨漳水又名臨漳山
十會山 縣□□五里□
八叠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司馬懿鑿山開道屈盤八叠故名
五盤山 在縣西五十里
司空山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
七里山 在縣北五十里
杏巢山 在縣南六十里
聖馬洞 在在縣西一里
西溪洞 縣南一百四十里
仙女洞 在縣東三十里
斜溪洞 在縣東九十里
文陽洞 在縣西一百里
一鍬崖 在縣西南里許
笋石 在縣北五十里石門寺内石上生成玉兔望月又有笋紋數莖狀笋
沮水 在縣南五十里出房州永清縣西南景山東南入于漢江一云出房州房陵縣東山東南遇江陵府枝江縣入于江王粲登樓賦所謂倚曲沮之長洲即此水也
漳河 在縣南一百里
清凉河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西溪洞
蠻河 在縣前一里源出房縣界經本縣至宜城西南六十里入漢江晉桓温避其父諱改名夷水
潮水河 在縣西一百里其水一日一潮
瀟溪河 在縣二里
珍珠池 在縣西南二十里䨇池寺内人於池旁蹴虖則四圍水湧澆如珠
黑龍泉 在縣十里
一椀泉 在縣西二百里歇馬廟傍石土有坎僅容水一椀取之不見其竭
三湧井 在靈泉寺内晉有僧聰達見此井曰吾教興則水湧水泉三湧遂立寺焉
棗陽縣
武王山 在縣東五十里世傳楚武王嘗獵于此又名霸山
赤眉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漢赤眉嘗軍此山地名北寨
馬鞍山 在縣東四十里
椒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
大阜山 在縣東六十里
鴨兒山 在縣東二十里
洞兒山 在縣東三十里其山出石炭
無量山 在縣南七十里
資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山深闊遠居其間者獲耕種竹木之利故名
青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山有礦
磨劍山 在縣南四十里漢光武嘗磨劍于此故名
金牛山 在縣南八十里
八萬山 在縣南八十里
獅子山 在縣南四十里上有光武祠
瀴源山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一石名曰東西石虎
甘泉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地肥本甘故名
唐紫石 在縣北五十里産□□石
白河 在縣南四十里源出大旱山西流入漢江漢光武舊宅南有白水即此
華陽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武王山西流入白河
沙河 在縣南一里源出鹿頭店流入滚河元張翥詩沙河岸邊秋草百即此
中河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無量山西流入滚河
滚河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白河西流入漢水
眞陂河 在縣北三十里
鎭北河 在縣北十八里西流入唐河
瀴水在縣東五十里西流入漢江
濜水在縣南三十里源出濜山漢張衡南都賦灃濼濜是也
石羊池在縣縣南三里
蓮花池在縣西南二十里
蔡子池在縣北半里相傳蔡倫造紙處
汝泉在縣南八十里今謂之南泉
義井在縣西北七十里崔橋里
東義井在縣河東岸百步
西義井在縣西北七十里
穀城縣屏風山 本縣北九十里昔白玉仙人得素書于此
金牛山 在縣南八十里唐廣德寺鑄鐘以牛負銅從此入故名
穀山 在縣西北十里有古穀城即春秋穀伯綏之國
團山在縣南四十里
薤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山上有孤竹三莖三年生一笋笋就竹死死代謝不已每諸山雲起此山無雲終不雨土人以為驗
赤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丹崖壁立臨漢江之上故名
髙亭山在縣南五里上有髙亭祠
老軍山在縣南十里
開林山 在縣西北四里漢蕭何子封筑陽侯建國于此山下
倒驢山 在縣西九十里髙峻險絕行者驢嘗倒死于此故名
界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萬銅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唐時廣德寺嘗鑄萬斤銅鐘于山頂
古羊河 在縣東北一里源出石花街西北流□□河口與枌水合□里仁港達漢江
白石河在縣西南三十里中有白石
黄土河在縣□南三十五里西□皆黄土異他處
粉青河 一名粉水在縣南源出巴山經房縣東南流入漢江蕭何□人者此漬紟□梁持翼故名
黑水河在縣東六十里
乾河 在縣北三里漢江漲則與古羊□□通水□□□
丁家湖在縣東南七里
醉□□ 縣南八十里廣德寺内□德□□帝官□有惡疾願出為尼乘白牛至此牛卧不去姬止宿浹句見鼠屢南一草飲浴于池既而癩愈姬□之亦從採食飲泉沐浴疾愈後入朝屬愈疾之由遂遣使取所食草可何首烏也至今池邊盛生
古靈泉 縣南五十里古靈寺傍相傳泉與西蜀相通昔水中嘗浮一木魚上刻云西蜀某寺記傳者據此
小樊洲 在縣南七十里洲種種瓜味甘羙
沅漕洲 在縣東五里又云袁曹州昔袁術曹操争渡于此
水磨灘在縣西南三里
靈泉 在廣德寺後相傳有龍潜於中四時水湧流至鎻風橋遶漢江
光化縣馬窟山 在縣東南五里有石窟漢時有馬數百匹從此窟出形小似巴滇馬故名
廣節山在縣東南
固封山在縣西北一十里
龍拱山在縣西一十五里
葫荻山在縣西五十里
三尖山在縣西北六十里盤折幽抵河南南陽之境
牛頭山在縣北五里今改名麒麟山□
杏兒山在縣北七十里多産杏故名
紅岡在縣東北四里
駱駝 在縣東一十里
秦家岡在縣東十五里
石虎陂在縣東三十里
紅崖在縣西南一十七里
孤石嶺在縣西三十里
紅土坡在縣北三十里
乞兒崖在縣北四十里
白水峪在縣北四十五里
杏花洞在杏兒山深不可測
漢水 經云嶓冢導東流為漢即此自西北經本縣南入穀城境
蒿堰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黑水河在縣東南四十里
蔚家河在縣東五十里
大梁河在縣東五十五里
排子河在縣東六十里
温泉 在縣南五里舊有一泉温煖可浴今塞河尚存一名温水河
上涓口本縣南一十里
下涓口在縣東南一十二里
鴛鴦灘在縣南二十里
楊林在縣南二十五里
陡溝河在縣南三十里流入漢江
乾河灘在縣南三十里
流長灣在縣南三十里
伍龍潭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
肐勞湖在縣西六里
冷家灠在縣西南八里
傅家灠在縣東北四十里
羊皮灘在縣西北四十里三
泥河在縣北五里
黃狗灘在縣北北五里
黑龍潭在縣北五里旱禱有□
井家灠在縣北八里
木鱉港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安樂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六股泉在縣北六十里
茶溝在縣東二十五里
百頃湖在縣東南三十里
樊家湖在縣南十五里
響水溝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金銀溝在縣西五北二十里
獨草溝在縣北二十五里
爛柴溝在縣北三十里
秋林溝在縣北四十里
藜花溝在縣北四十里
盧家溝在縣北五十里
均州
太嶽太和山
在均州南二百里先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太嶽女帝昇眞之處謂非玄武不不足以當之故又名武當嵩髙之儲副五岳之流輩周廻八百餘里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五臺五井三泉三澤四石三天門三洞天一福地風穴雷洞藥圃丹爐霄館龍宫慶雲彩霧幽闌清葱石乳天花勝跡不可勝紀國朝永樂間欽改今名
石階山在太和山一名華岳地肺
女思山
在太和山漢來歙曾孫女嫁馬河内張德子婦隨夫還至此山南望其父母思慕而死遂葬此山焉
外朝山在太和山後
天柱居七十二峰之上高凌霄漢俯視衆山皆卑小
紫霄峰在太和山下
蠟燭峰以形似故名
太子坡在紫霄宫後玄帝為太太子時修眞于此
白雲陳希夷修眞于此
逍遥峰在清微宫南
五龍峰中有靈湫大旱不竭
紫炁峰在五龍宫西南
五老峰紫霄宫南
疊字峰五龍宫西南以上俱太和山
方山州北十五里
龍門山州北五十里
石鼓山五十里
青崖山六十里
遠山一百二十里
烏頭山州東三十里
大觀山三十五里
小觀山大觀山下
龍山州東南七里下即勺水口
横山二十五里
砲山州南十五里
寶盖山三十里
赤山三十五里
絞口山六十里
小界山大界山 一百二十里
西岡山州西五里
棺木山十里
紫山二十里
黄峰山
黃洋山三十里
佛家山四十里達鄖縣界
白浪山州西南一百里
馬鞍山州東南五里
九里岡
卧龍岡州北四十里
黄營川州東北三十五里
滄浪洲 州東北四十里滄浪水旁
均水 州東前漢地理志册水東折入均水
漢水 州北四十里即蟠冢導漾東流為漢者其水因地而名曰漾曰曰漢曰滄浪盖總名為漢别言之則有四耳
滄浪水 即禹貢滄浪之水楚屈原遇漁父歌凔浪之處
中家洲西北五里
八里川州西八里
囂川十里
漕河州南十里
黄沙河十里
浪河州南九十里
小江口東南八十里
鐵爐灘五里
亂石灘六里
石門灘
魚梁灘石門灘下
大浪灘魚梁灘下
漓門灘州西北二十里
塩池西南十里
蓮花池州西北隅
四眼井州東北隅
金泉響河邊
磨針澗
在太和山北眞武修煉未成亟欲出山至此澗忽遇老嫗操鐵杵磨石上問磨此何為曰為針耳曰不亦難乎乎嫗曰功至自成眞武大悟卒得道故名
九渡澗
紫霄宫東論曰余論次山川知山川一元氣也山氣之聚而結者也川氣之融而導者也故曰流而為川止而為山其致一也聚不弛崩鍾不沉滯人用是生而財用以阜故古之長民者必燮調元氣以帥象儀致其嘉績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而惟恐其傷之然後和氣薄於兩間符應充乎宇内山祗效靈川若獻瑞而器車朱草馬圖龜書之類至矣山川一氣也氣一吾氣也吾氣順而山川之氣順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曰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之和應之矣而世方迂之不暇暇也於戲邈矣
出處:(明)吳道邇纂修 《(萬曆)襄陽府志51卷》襄陽府志卷之六 明萬曆刻本